心念必响。

本命Spirk龙嘎赫海 爱好良堂 朝阳东升 正泰 戬吒 EC Desmitty 伉俪

《芳华》是我这十几年观影以来哭得最惨烈的一部电影,从散场到回家的路上一直陆续地在哭,走在前面的大妈回头诧异地盯了我好久,我没有理会。即使回到家里很久之后,我的内心还是难以平复,决定记录一下这次观影尤为复杂的感受。


很难说具体因为什么,可能是因为那些直击心灵的场景和台词,可能是心底对那个时代的厌恶以及对自己的庆幸,可能是惋惜一个真正的善良的人就这么被毁了,可能是厌恶人性的丑陋、现实的无力,以及对轮回的疲劳。还有可能,是我太喜欢黄轩,有强烈的情感带入。

关于这部电影,有太多方面想说,有我自己的感触,也有对电影本身的客观评价。

毋庸置疑,这是部好电影。个人认为电影最重要的莫过于能打动观众,让人忘掉在看电影。有可能是我过于感性,总之我在大部分时间忘记去看电影本身的很多因素,但又有很多地方引起了我的注意。如果说李安的电影使我感觉完全的自然、流畅,让我忘记正在观影,《芳华》感动我的同时却又一直提醒我正在看电影。这是一种十分个人化风格化的手法,见仁见智。

值得一提的事这部电影中对色彩和摄影纯熟的运用。 冯导丰厚的美术功底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大部分电影里都体现出了他对色彩和构图的执着,或者说刻意(intentional)。

 “Everything is intentional, every shot has its meaning.” 

第一个镜头的红底黄字,军绿大衣,一下就把整个电影定调,交代了年代背景,随着旁白慢慢横移到两个主人公身上。整个画面颜色十分鲜艳,毫无疑问在后期color correction中冯导一定要求浓墨重彩了,甚至是电话亭上的那一抹红一抹绿都要刺瞎我的双眼。这没什么不好,只是风格。

然后我们来到男女主人公的双人镜头(two shot),他们站在屋檐的阴影下,色调较为暗淡,反而作为背景的楼房色彩更为鲜亮。不知由于什么具体细节,虽然我们能一眼从所有颜色、服装设计中辨别年代,但整个画面的色调又有一种现代的感觉。以复古为主基调,其中又夹杂着创新和现代元素,给人奇妙的观感。个人猜测是因为冯导用了色盘上一些比较偏门的颜色,或者说,非正统常规的现代色系基调。接着他俩对着敬礼,延时加rough cut,配上一个单音节的刺耳音效,正片开始了,我忍不住笑了。

电影分为几个部分,文工团,越战,以及十几年后主角们的状况。冯导在前半部分显得十分抒情、清新,展现出了属于他回忆中的美好年华,整个画面明亮欢快,带有少许律动的镜头运动。其中,几个放慢的少女们更衣的画面更是让许多观众笑了。而个人认为十分滑稽及突兀的是,在流畅的故事中,插入这种专门用来抒情和刻意烘托气氛的镜头。 但没办法,这是冯导的惯用风格。还有一个略显不搭的镜头是在打仗的那一段,刘峰看着烽火纷飞的战场感到无力,冯导突然换了lens,改为一个super long lens来拍摄刘峰的特写。在一段长镜头后接到这个镜头,后面又接了一个short lens的远景,这样处理真是突兀极了,并且个人认为这丝毫没有起到冯导希望达到的效果。作为观众,我只感受到了被人硬生生从真实的战场里拉出来然后被迫看了几十秒的MV,我感到真真的难受。前面正想表扬冯导跟潮流拍了个不错的长镜头,突破了自己,结果马上又把我的好兴致扑灭了。若我来拍,我可能会选择继续保持和人物的距离,因为战争本来就是距离人远的,就算是身处战场的时候也应该有一种不真实感,很多都是本能反应来不及思考,只有保持距离才能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渺小和无力,以及战争带来的萧肃。若要表现人物情绪,我会选择放一个fixed的medium close up,水平高度,定住,持续一定时长,让演员充分表现情绪,让观众感受情绪,然后继续切到中景、远景,可以拉远可以俯拍,体现人物渺小,尽可能不让镜头处理本身带有感情。这还是风格问题,只是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地方去抒情,因为会起到反效果。

《芳华》这种翻篇章式的结构让我多次想起《血战钢锯岭》, 尤其是战争前的美好纯洁与战争时的血腥形成了巨大反差。我个人是很赞赏这一点的,这样的处理很国际很西方。打仗这一段开始地十分突然,从士兵看到蝴蝶互相开玩笑,我就知道这人肯定要歇菜,所以我事先捂好了耳朵。但对于其他观众,这可能很惊喜。战争本身就是使人措手不及的,从来没有人ready for war,一旦开始了就只能硬着头皮上,所以这种戏剧性的惊吓是好的,用这种快速有效的方式把人带入打仗的节奏。长镜头开始,进入到real time的模式。刘峰中弹的那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机环绕一圈预示着刘峰被人包围,然后子弹突然come from nowhere,整个镜头跟着人往后倒,但是没有选择凑近人物,节奏很快不拖沓,明明是长镜头却拍出一种action cut的感觉,方式有点像荒野猎人的某些长镜头,但镜头运动更为灵活。

整体来说,可以看得出冯导在这部片里想要控制去抒情的欲望,但还是难以割舍。何小萍在草地跳舞那段的intercutting是巧妙的,并且其实也是全片第一次且唯一放出何小萍完整跳舞的片段,却是发生在她疯了以后,这种处理极具讽刺而又动人,具有推动电影的实际意义。By the way, 何小萍看到台上昔日战友开始情不自禁手舞足蹈的时候,头上亮起来的聚光灯太明显啦!!!我正想着来了来了要感动了,要袭击我的心灵了,这道灯亮得我好尴尬,再次硬生生地把我从状态中拖出来。我知道这道光是有目的,有象征性,有意义的!但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我认为灯应该亮起来得更自然更流畅,不要让观众发现。这一点上真的应该好好学学人家《La La Land》,我被他们的灯光转换完全折服了!!完全!灯光是烘托气氛很重要的电影元素之一,也是很多普通观众不熟悉的,所以更能也更应该好好利用。《芳华》有几个镜头的灯光我有印象打得特别好,战地医院众人夜间烧火,林丁丁吴干事表演前幽会,几个人一起听邓丽君的歌等等,主要是夜间的戏给我在灯光上有深刻印象。

然而,后面文工团所有人抱头唱歌的抒情,宝宝表示满脸冷漠不屑,就像我妈经常教育别人说,“不要自嗨”,而这段完全就是为了满足冯导的自嗨需求,没有完全考虑电影本身和观众。这段放出来真的很矛盾啊,前面明明展现了某些人性的黑暗面和这个集体不近人情的地方,怎么突然间大家又依依不舍了呢?电影人的情感倾向前后是不匹配的。冯导自己想要展现文工团的情意和美好,想要还原他的芳华,但却抵不过原著本身描写了很多人性的丑陋复杂,讽刺当时社会,所以变得又带有一点批判讽刺地去拍那个年代。为了不要过于敏感过不了审,又加入冯导自己的情怀,来减轻整部戏的沉重和批判讽刺性。我明白在中国拍这种戏真的很不容易,作为第一个触碰这种题材的大片,背后一定有很多幸酸故事,但如果抛开这些,只论电影,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本身有点找不着方向,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如果拍电影没有其明确目的和一定要传达的东西,就失去了拍电影本身的意义。我知道冯导会说自己已经拍出了他想表达的,但在我看来,还不够。有很多现实、政治原因,我能理解,但也因为这样,就像有人评论道,“这是一部佳作,但不是杰作。”可能很多人觉得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才是看不出目的和主题的,看完一脸懵逼,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其实李安的目的就是要让你觉得这件事没有解决办法。因为实际上就是这样,轮回就是这样,如果从世俗的角度去看,根本没有解决办法,你不知道干了什么,能干什么,日子还在继续,你又回到原来的地方,被业力推着走,这是最深层的绝望和无奈,而李安用两个多小时的细节和故事使人切实体会到一种全身力被抽干的无力感,你说不清道不明,却打从心底地疲劳,这就是他的目的。相比之下,我感觉冯导在这部片里想达到的东西太多,想展现的元素太多,既有深刻的也有浅显的,因此失去了力度。

还有一点不恰当的是,为什么旁白要说刘峰渴望牺牲是为了林丁丁呢?本来刘峰一人躺在路边的那个画面蛮有意境的,但这般解释把整个格局拉低了,同时也局限了刘峰这个人物的多面性,我不认为他是这类小人。后面接了林丁丁在远方唱歌的片段,个人认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突然插进来显得没着没落,再次打破氛围,失去了重点,只有莫名其妙的抒情。刘峰躺在路边和看着载着尸体的卡车路过的镜头反而应该延长,不要在这种安静而有力量的时刻加入旁白和女儿私情,让观众自己感受和回味是再好不过的了。

话又说回来,既然我能为这部片哭到第二天眼睛肿,那它一定还是有很多令人动容的闪光点。引起我在电影院内不受控制地痛哭的那一幕是何小萍进精神病院,刘峰带水果去探望她的那一段。但真正的导火线其实就只是一个画面,刘峰一手握着何小萍,另外一只手想去拿水果,却意识到自己没有了那只手,一瞬间流下了眼泪。黄轩流下眼泪的那一瞬我就开始痛哭了,很大声吵到了别人真是不好意思,但我真的控制不住。悲伤的情感已经在我心里潜伏很久了,但这一幕硬生生地在我心里狠狠揉了一下,就像满桶的水上面铺了一层薄膜,黄轩的眼泪直接滴到我心底那桶装满悲伤的水上,就轻轻那么一下,却让整桶水像开了闸一样往外涌,哭完了还想哭,好似那个桶深不见底不知道盛了多少水。前面刘峰被污蔑,何小萍被排挤,我已经感觉有点难过地烦躁,尤其是刘峰被叫去谈话,那个辅导员的台词,真的让我很作呕,加上黄轩沉默后的爆发,使我难受至极。(特别是有种我善良老实的黄轩被人误会的感觉,让我更想戳爆那个油腻的秃头大叔)

除去这些流于表面的情感,真正触碰到我内心深处的是:

1.人群爱贴标签,一旦认定了某件事就不会再思考,当一件反他们内心常规的事发生的时候,就有种自我被冒犯的感觉,反过来去怪那个人,你不是说好的谁谁谁吗,怎么这样呢?却永远不可能反观自己有没有问题,当初那个标签是不是贴错了,还是其实从来就不应该给事物贴标签。但没办法,人总是最爱自我的,总是小心翼翼地去保护那个真正危险的东西。
2.一个真正善良的人,却没有人发现和理解。好比如果你的内心过于肮脏和复杂,就根本不能理解一个真正有高尚品德的人的心理状态和境界,因为你理解不了你心里没有的东西。
3.善良的人奉献多了,他人会觉得理所当然,而忘记了其实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应该对受到的每一点善意都感恩戴德。从自身的角度,应该把善良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原则去力行。
4.那个时代有很多人性扭曲的东西,尤其是那种大起大落的批评和表扬,背着号称正义的旗帜去指责他人,把所谓的“丑事”抖出来,去强迫他人承认,听不进去任何话。看到任何电影里涉及那个年代批斗和逼问的场景,即使只是点到即止,都恶心得想吐。完全不能想象那该有多痛苦,我光看着就已经感到痛苦无比,一想到有千千万万的人经历过,心不止是碎成一片一片的了。我会想到初中级长对我责骂的嘴脸,不给辩解,讲得全是歪理。再加上我对那个年代的想象和认识,真的太可怕了。
5.这部片交代了芳华时和芳华逝去后,整个过程加起来,让我对结尾两人相拥长椅上的那一幕感到十分悲痛。我想到他们年轻亮丽的模样,想到他们曾经拥有纯粹的善良,想到他们受到过的不公和霸凌,一切的一切把他们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没有人知道刘峰曾经是个多么好的人,没有人知道荷小萍只是希望人生有那么一丝阳光。可能有人觉得电影里的结局还不错,比起书里的结局好太多了,但我看着这一幕感到无限苍凉,感到最深的绝望。苟延残喘,没有出路,没有佛法,却感觉过得还可以?这样的人生,我不敢想象。
6.这部戏再次唤起了我的出离心和些许菩提心。心里时常会冒出一个念头,“苦啊,太苦了!都成佛吧。”


因惑造业  因业受苦
苦不堪言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我们,相约净土吧。

评论

热度(46)

  1. 共2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